八届政协优秀提案选登
发布时间:
2005年05月20日
[B]提案号:第81020号[/B]
提案人:李 铮 陈景年 赵博超 杨霭云
案 由:改善人民医院门前的交通状况
理 由:
中山市人民医院是一间被国家评为“三甲”的地级综合医院, 是本市最大的一间医院,每天前来就诊的病人络绎不绝。目前,市 人民医院有病床 600 多张(新外科大楼起用后,病床将增至 800 多 张),每天门诊人数达 3000 多人次,本院工作人员有 1000 多人,加上探病及陪护人员,估计每天进出医院有 6000~7000 人次。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使用汽车,摩托车前来就诊的病人日渐增多,医院内仅能停放 20 台小汽车的停车场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致使部分车辆不能入院停放,只能乱停于医院横门、孙文东路甚至急救中心门口,严重影响急救中心的运作及孙文东路的交通。由于历史原因,这所繁忙的医院位于旧城区,医院门前是一个“瓶颈地带”,最窄处不过 10 米,正面是120急救中心,左有中巴站、的士站,是多路中巴的必经之地,加上周围密集的居民和商铺,此路段车辆人流川流不息,特别是上下班时间常常造成严重的交通阻塞,人车争道,险象环生,严重威胁进出医院的病人及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办 法:
建议结合旧城区改造,改善医院门前的道路状况。
1、在医院门前选择适合的地段建一座简易的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可参考广州一些路段的做法。
2、有计划地拆掉一些旧建筑,拓宽此路段。
3、增加医院用地,改善院内停车场。
4、在环卫处旧址建一栋多层停车场,楼下作公共汽车站和的士站,二楼以上作收费停车场,并开辟一条专用通道或人行天桥与医院相连,方便进出医院的人。
承办单位:市建设局
办 复:
你们的81020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据调查,政府对此段的环境及交通也很关注,曾于 1996 年在环卫处搬迁时留下旧址作停车场和公共汽车停靠站。这虽然缓解了部分交通压力,但还是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根据政府指示,市规划局专门组织了有关部门对该路段的改造进行方案设计。目前,该方案已通过会审,正进行拆迁工作和施工图设计,争取在 1999 年完成该路段的拓宽改造。
[B]提案号:第82007号[/B]
提案人:民进中山市委会
案 由:关于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建议
理 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已颁布多年、但教育中违法现象屡见不鲜。教育行为随意性的较多,把以上的法律视为软性法律,甚至无视以上法律的现象常有出现,严重影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不少镇区未能按《教育法》的规定,教育经费未实现“三个增长”。据调查,20 个镇区中有 8 个镇区自己承认未达到要求;二是教育费附加未能如数征足,且大多违反《教育法》规定,教育费附加抵顶正常教育经费;三是不少地方拖欠教办正 常包干经费,影响了教办的正常运作;四是不少地方未能按政策规 定及时发放教师工资福利;五是不少中、小学未能依法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六教育队伍中常出现侮辱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七社会上未有依法净化社会环境,造成对中小学生的污染、干扰甚至勒索等现象。……以上凡此种种,除教育观念有待转变外,其实是教育的法制意 识不强,执法力度不强的表现。依法治教是党中央依法治国方略在 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依法治教就是要带有强制性的行为,依法来规范教育行为,使教育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办 法:
一、依法治教的重点工作层次。依法治教至少包括五个重点层次:1、依法办学——各级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学校 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2、依法行政——即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管理教育的活动;3、依法治校——即学校、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4、依法送读——即学生家长或监护人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活动;5、办学体制,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法》。
二、依法治教的重点内容。要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抓好四项重点内容。重点之一依法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其中要落 实四项工作;1、依法明确各级政府的办法责任。2、依法加大教育投入。3、依法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4、依法创造教育的良好的大环境。重点之二:依法保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依据,(1)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责任;(2)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责任;(3)明确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责任;(4)明确家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责任。(5)明确社区职能部门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例。重点之三:依法保障深化办学体制。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各方参与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多元办学体制,尽快出台《民办教育法》。重点之四:依法加强教育队伍建设。根据《教师法》重点抓好:1、依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2、依法确认教师资格,逐步淘汰不合格教师。3、依法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年度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4、依法开展教师岗位和任教一定年限的教师脱产轮训制度。5、依法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法监督和执法——即各级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对教育行为进行监督和执法。
三、建立健全依法治教的监督机制 。
1、市人大加强法律监督。建议每年开一次教育工作执法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
2、市政协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各民主党派教育督导员的作用,一年组织两次对教育工作开展调研工作。并向市政府提交调研报告。
3、市政府加强行政监督。发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的作用,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承办单位:市教育局
办 复:
贵委的82007号提案悉,现答复如下:
十分感谢政协委员对教育的关心,提案中所反映的情况和意见是中肯的,是有建设性的。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最近,市政协与市长进行了主题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协商座谈,根据政协委员的建议,拟出台一个关于全市依法治教的文件,市政府已要求教委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初步意见,我们将就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规范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应负的责任等主要问题,拟订一个初步的方案,供市委、市政府决策。我市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以贯彻省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依法治教”将会成为会议的重要内容。
[B]提案号:第82123号[/B]
提案人:麦建章 黄华裕 路 铭
案 由:关于完善全市三级急救医疗网络的建议
理 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普遍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现象。日益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城乡交通高速运营、意外事故增加等各种因素,使疾病谱发生变化,引起危重病日益增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院前急救尤显重要,危重病人及严重创伤病人生命抢救的成功 80% 决定于院前急救和处理,因此,完整的急诊医疗体系是由完善的市急救指挥系统及其属下的急救中心和各级急救医疗网络所组成,具备较为完善的急诊医疗体系,才能保证最有效地缩短呼救反应时间和抢救半径,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开始基础生命的支持抢救。
目前我市“120”急救中心主要由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担负工作,虽然接到呼救电话后 5 分钟内出车抢救,但由于三级急救医疗网络划分不明确,而且没有一个统筹的急救指挥中心,故抢救半径过长,远远超过国内专家认定的抢救半径以 2.5~3 公里为好,(目前出车半径甚至在案15~30 公里),有时一名伤员有1~2 家医院同时出车抢救。有时出车后由于半径太长,虽然急救中心已出车,但伤员怕等待时间长,由交通车送至医院而造成急救中心内急救工作人员不足的情况。这种急救医疗由于无一统筹指挥中心加强急救管理,不能充分发挥本市现有的三级急救医疗网络作用。
办 法:
我们建议如下:
1、加强中山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的急救医疗指挥功能,使其能掌握本市地区的急救信息,负责指挥调动三级医疗急救网络,对急救、临护、外出急救等急救医疗承担管理培训和科研工作,在市政府、卫生局领导统一指挥调度下,由市人民医院负责急救医疗指挥统筹,来保证本市急救医疗网络能及时、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病人。
2、以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为轴心的急救部门,按区域地段规划,根据各级医院的医疗力量,建立完善的急救三级网络体系,形成三级梯队救护网,遇突发灾难时,指挥中心能组织协调分赴现场有序地进行急救。根据急救呼叫的具体情况,指挥中心能调动网络各单位的急救力量,急救网络体系的各单位不得拒绝接受指挥调度。
3、“120”急救中心需配备高科技的信息网络,运用可视技术,建立全面而直观的桌面地图信息系统,当接到“120”呼救电话后,即时显示呼救地点,同时可在极短时间内派出救护车,选择到达呼救用户地点的最佳行车路线,送达最近、最合适的医院,从而争取抢救时间,大大提高急救动作效率。
承办单位:市卫生局
办 复:
你们的82123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经调研,你们在提案中指出的存在问题符合客观事实。我们认为,提案中提出的三点建议具有可行性,对于如何完善我市三级急救医疗网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我局已于 1995 年成立急救指挥网络,今后在市“120”急救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参照《关于完善全市三级急救医疗网络的建议》,按照急救中心和急救网络规范化要求,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我市的三级急救网络,以就近、快速、有效的原则,把全市三级急救医疗网络建设好,提高我市的急救医学水平。
[B]提案号:第84068号[/B]
提案人:李伟权 陈玉琼 柳柏钦 张圻锋 刘依婷 麦倩怡 吴佩芳 李 铮
案 由:关于改善石岐烟墩小学办学条件的建议
理 由:
石岐烟墩小学的前身是石岐山凤小学,山凤小学于 80 年代期间分别与石岐八小和石岐青云小学合并。原来的八小(地处大维街是旧祠堂)改作教师宿舍。三校合并后的山凤小学出现了校舍分散、设一正校、两分校。其中一正校、一分校地处原来的山凤街,另一分校地处步云街里,这些老校舍多是五、六十年代以前的建筑,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以不适时宜了,又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当进入90年代,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教委和当时烟墩区党委的高度重视,以政府行为收购了原来的山凤小学的正校和分校,以及原来八小的旧祠堂,把资金投放下去,利用原来青云小学的操场以及操场西面的一个课室,还有饭堂和厨房,又覆盖了大烟墩河的一段河面,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 727.43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86.4 平方米五层高的教学大楼。四周空地包括绿化带等面积才是730.96 平方米,即使没有一像样的操场,但新颖的教学大楼对于当时来说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与跨越于一九九一年九月一日正式落成启用,命名为烟墩小学,初期设有 18 个教学班,后来因烟墩区教育事业发展,三年之内又扩展到 21 个班,连当时能作教室用的如劳作教室等都全部撤出了,安排作教学班课室之用,在校学生已猛增到一千一百多人,从学生的人数来说,成为石岐区数一数二的一所大校。如果除去绿化带、教师停放车的地方以及教学大楼侧边的去水 道等,所剩下的活动空间学生人平已不足 0.6 平方米。一周的体育课共四十二节,还有队活动课,安排学生做广播操、召开一个校会等难于开展。学校行政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学生的安全问题,已费尽了心思,但仍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学校对学生管理等。但我们都能着眼于大局,知足者常乐,默默地做好工作,管理好学校的学生,不出乱子和事故。如今十年已过去,与后来者居上的下面乡镇学校、与锦上添花的学校、以及城区近几年来经过调整改造过的小学相比,拉开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样与当前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已经处于劣势,很不相称。到了应改变的时候了。石岐区党委和教办对这问题十分重视。
根据石岐城区这一地区的生源实际和学校的分布状况来说,是很需要有一所上规模的小学,因此提请市政府作一次详细调查研究和考虑,再一次以政府行为对石岐烟墩小学的办学条件作进一步全面改善,使之跟上时代的步伐。
办 法:
1、建议市建委、市国土房管局、市规划及石岐区办事处通过调研论证,结合旧城改造征用烟墩小学东面和校园正门两侧的民房,这部分民房多是就平房,而且不少是出租屋。征用的地方可以达到10亩左右,东面征用清拆后的民房被改用为操场活动区,教学大楼保留不变。
2、由于学校东面的连片民房(也有些是公房),正好夹在大维街和步云里之间,其南面是大维街,北面是步云里,东面又是接通贯通光明路、凤鸣路与长堤路的又一交通举措。
3、做好这一项民心工程,既可改善这一地段居民的生活环境质素,也将会提高这一地段学生的素质。征用后的民房对居民的安置和补偿可参照开通泰安路的办法进行。
承办单位:市教育局
办 复:
您的84068号提案收悉,答复如下:
4 月上旬陈根楷市长,李树之、彭建文副市长亲自带领市属有关部门的领导到石岐区中小学视察,现场办公,研究旧城区校舍改造问题。经教育局与石岐办事处协商,提出如下方案:2001年起,石岐区新建一所中学,将烟墩中学并入新中学,将烟墩小学搬入烟墩中学。此方案已列入旧城区中小学校改造总体方案中,由石岐区办事处报市政府,待批准后实施。
[B]提案号:第85142号[/B]
提案人: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案 由:关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中山市经过开放改革20多年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已初步形成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城镇社区化的社会结构新格局。特别是近年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给中山率先构建现代化都市注入了巨大活力。我市2001年好戏连台,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在不断的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我市农户平均拥有耕地仅 2.3 亩,农民人均耕地 0.6 亩,而工业与城镇建设征地量仍在不断增加,使人地矛盾日渐加剧。如何摆脱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让富余农业劳动力找到出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致富的目标?这些都是摆在各级领导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带着这个问题,市政协提案委组织四个调查组,分别到14个镇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反映,不同镇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与就业状况有成正比例的一致性,各类镇区的富余劳动力均在 8% 以下,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未就业和就业不充分的富余劳动力则占 15~30% 左右。这类劳动力群体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年龄大都在30~50岁之间,对政府安排就业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基本生活需要已经满足,没有生存的压力,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不再那么显要。他们享受村社两级的再分配,有一定的收入,有的还有房屋租赁收入等来满足温饱的需要,致令一些人赋闲在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要实现中山农业的持续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好的出路是转移农业人口,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将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二、三产业,将农业结构的调整同整个国民经济、同城乡社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诚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造成农民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本地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不理想,外来劳工以工资较低、能吃苦耐劳、便于管理而受到不少企业用工者的青睐,而本地富余劳动力中一部分人怕吃苦,不肯干重活,而且又嫌工资低,被用人单位排除在外;二是有些本地农民不愿与外地人同在一条生产线上工作,觉得没面子,宁愿休闲在家也不愿进厂务工;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就业技能不足,不能胜任的工种太多。凡此种种,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为此,有人呼吁农民不仅要“洗脚上田”,还要“洗脑进城”。
看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关键问题是转变择业观念和掌握就业技能。对此,我们建议如下:
办 法:
1、培训农民关键是资金来源的问题,我们建议从两个渠道解决:一是从政府的“再就业工程基金”中支付;二是从出售土地中,政府规定镇村中留下一定的比例;
2、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培训农民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加强对农民择业观念和就业技能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掌握进城就业的基本能力。其实,在帮助农民成功转变择业观念,扩大农民就业比率的工作中,我市不少镇区都作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如三乡镇制定培训计划,拨出专项资金,集中培训农民,组织农民到兄弟镇区走访、参观,听就业者现身说法以启发农民的觉悟,改变就业观。小榄、古镇、火矩开发区等镇区先后成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中心,帮助农民转换角色,规定各企业、单位在某些工种雇聘人员时必须推荐本地农民就业。石岐区的张溪、长洲还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民“再就业”工程,以多种帮扶的形式,帮助富余劳动力自谋出路。
3、采取经济手段,强化富余劳动力的劳动意识和自我提升意识。针对有些富余劳动力有地不愿耕、有工不愿做、有技不愿学的情况,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富而思进”的要求,开展专题思想教育,将接受教育与集体分配挂钩,以集体经济的再分配为突破口,使这部分人感到有生存压力,由不自觉到自愿地去学习谋生技能,去寻找新的就业与生存空间。
4、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对民间资本开办富余劳动力培训的机构实行免交一切费用,并给予奖励。
5、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众多“城市中的乡村”。“城 中村”的改造,对转移农业人的平台。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实施将大批城中村农民转为居民的体制转换中,一开始就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方针,在降低门槛、提供广泛的就业门路、享受与市民相同的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待遇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使城中村的农民的改变身份的同时,一步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实质性转换。
我们相信,随着我市工业化的推进和第三产业的振兴,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会面向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只要我们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减少农业人口,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我市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将会更为广阔,更充满生机活力。
承办单位:市农业局
办 复:
你委85142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确保我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参与这个系统工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指定有关部门正在草拟《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见》。我们认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门路
1、继续发展乡镇企业。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 技术改造,经营创新,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面向农村,带动农民致富,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把乡镇企业发展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商业、运输、饮食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2、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鼓励和支持农民到城镇进行投资、经商、办企业。要改革城乡户口的管理体制,消除农民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障碍,落实好现行优惠政策,并根据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需要,制订出新的扶持办法,在税收、资金、水电、土地等方面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加强经营秩序整顿,打击欺行霸市、售假制假、乱收费等现象,坚决维护个体私营从业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3、加快发展城镇经济。城镇经济发展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载体。各镇区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强化专业分工协作,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档次。突出以产业发展为依托,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大力发展城镇第三产业,增强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4、实行优先招收本市劳动力的政策。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以及 “先市内、后市外”的招工原则,对经营(岗位),如财会人员、营业员、服务员、技工、保安、运输等实行外地劳工录用许可证制,经有关部门认定在本地无法招收员工的,才发给许可证,否则一律在本地招收。除此以外,其他可以在本地招收的工种,也实行“先市内,后市外”的招工制度,优先录用本地劳力。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动法规执法力度
1、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建立以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市技工学校为龙头,发挥各镇区理工学校和职业中学的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办学,鼓励学校实行公有民营、公助民办等办学形式,形成覆盖全市各镇区的职业培训网络。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和竞争力。在发展初、中级职业培训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级工以上的技能培训,形成合理的劳动力素质结构。
2、突出重点,强化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普通中学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劳动课程设置,加强劳动观念教育。各职业技术学校要抓好择业、创业意识教育,端正学生毕业的择业、创业观念;毕业前要保证一定的学时,深入厂企实习锻炼,加强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培训,使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的需要,参加社会就业,从源头上解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3、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优先推荐安排经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镇区和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就业培训,优先向企业推荐参加培训的人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满足当地企业对劳动技工的需求。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4、加强劳动法规的执法力度,对违规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的案件要严肃查处,加强劳动执法,既有利于保护企业员工的权益,减少安全事故,又有利于本地劳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三、加大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力度
1、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规范村民享有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权、收益分配权,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农村分配宅基地制度,逐步缩小城乡的政策差别,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转移。
2、逐步实行城乡一体的就业政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应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制订政策,稳步推进。打破城乡就业界限,逐步构建全市统一的就业信息、技术培训、政策咨询、职业中介和合法权益保护服务网络和城乡协调的就业市场网络。有关职能部门要将农村劳动力的纳入本市失业统计范畴,实行统一的就业登记、统计,实施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3、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形成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发布渠道,做好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就业政策信息和择业指导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流向。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资源管理数据库,实现就业管理信息化。
4、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抓好试点,再总结推广,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险覆盖面。一是将有进入各类企业工作和领取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的农村户籍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二是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高低不等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允许个人自由参保的社会保险政策,促进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户籍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三是逐步把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整个农村;四是有集体分配的村组,可把征地补偿收入和经营收入,优先用于帮助农民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
四、采取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设立全市就业统筹基金。就业统筹基金,将基金覆盖范围从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扩大至农村劳动力就业。各镇区要相应设立本镇区的就业统筹基金,基金在各镇区流动人员调配费留成部分中提取20%组成,有条件的镇区也可在地方财政中专项划拨资金,主要用于劳动技能培训、职业中介等开支,促进当地的就业工作。
2、实行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的政策。各镇区可把安置本地劳动力就业作为招商引资的洽谈内容之一,对吸纳本地劳动力的企业,免收其本地员工的劳动管理、治安管理等费用,减免企业的其他可能的费用。同时,在不影响投资环境的前提下,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责任,二、三产业每征一亩地,要安排当地 1~2 名农民就业。
3、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有条件的镇村可设立创业小额贷款,资助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
1、制定推动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激励措施。设立优秀本地劳王、优秀农民创业者、优秀本地企业家等荣誉称号,表彰奖励工作表现良好、成绩突出的本地劳工、勤劳致富的农民创业者、创办企业成功的本地企业家。树立典型,广泛宣传,带动农民主动就业和自主创业,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观念。对吸纳本市农村劳动力的先进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为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2、坚持舆论导向,转变就业观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农民就业与创业成功经验,努力倡导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形成劳动光荣、劳动致富的良好社会风尚。